前陣子的某天,女兒突然爬到了椅子的扶手上,然後對著我說:
「把拔,你看。」
說完,便奮力一跳,讓我趕緊向前抱住女兒。
只差那麼一點點,女兒就會從一公尺左右的扶手上摔下來。頓時,我有點生氣的罵著女兒:
此時,女兒睜大雙眼無辜地看著我,並對著我說:
「把拔不是都會接住我?」
在那一瞬間,讓我回想起女兒還小的時候,我常常故意把她抱到高高的平台上,像是門口的圍牆,或是比較高的櫃子上,然後看著女兒驚慌失措的模樣。接著就慫恿女兒:
「沒關係,跳下來,把拔會接住妳的。」
最終女兒會因為害怕站在高台上,而選擇一躍而下,讓我緊緊地抱住她。
為什麼女兒敢這麼做?
無非就是因為「信任」。
之所以提起這件往事,就是在電影《長城》中,要表達的最主要想法就是「信任」。身為傭兵只考慮到錢的男主角,原本不相信任何人,最終選擇相信駐守長城的夥伴們,並打敗傳說中的神獸饕餮。
就劇情上來說,就像是勵志影片一樣感人。但如果就歷史的角度來說,可能就挺糟糕的,因為劇中描述的王朝,看似中國最弱的北宋,但軍中還有女兵、女將,以及那明朝才可能出現的長城,都可以看出該劇並非嚴謹的歷史劇。
如果是以前的我,一定會因為與史實不合而認為這是一齣爛劇,不值得一看。
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,對歷史越來越有感觸的情況下,我慢慢覺得與史實不合又如何?重點是戲劇或小說所要表達出的想法。
史學家克羅齊的那句「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」,雖然聽說原意被我們誤解了,不過我還是很喜歡被誤解後的涵義:
因為現在看到的一切過去歷史,都是我們用當代思維去解釋它的,所以現在看到的過去歷史,都可從中找出看出現今的思潮。
就像鼎鼎大名的《三國演義》,就是批著明朝特色的三國一樣。用這個想法來看《長城》這部電影,就會比較不在乎那些歷史的部分,而把重心放在電影所想強調的「信任」,並感受到當代人喜歡在電影中加入神幻色彩的特色。
所謂的電影,就是用短短的一到兩個小時的時間來說故事的一門藝術。
就說故事的角度來看,這部電影想闡述的「見利忘義」到「知恩圖報」,雖沒有說的很好,但還可以接受,而且在華麗的拍攝手法下,頗值得一看的,推薦給各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