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三月看了一集大陸劇《新三國》後,喚醒了我沉睡已久的三國熱情。

每晚花一個小時看兩三集之下,不到一個月就讓我看完了八十多集的《新三國》。

 

所謂「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」,因為我們會用自己的想法去解釋過去,所以《新三國》中加入了許多新的解釋,雖不是樣樣令人滿意,但仍有不少地方令人拍案叫絕。特別是劇中常常皺眉的諸葛亮,多了分人性,也多了點真實。而且劇中添加了派系鬥爭,也給了我不少靈感。

 

而五月份,我開始藉由線上學習,去聆聽台大呂世浩教授所講授的《史記》,也同樣地喚醒了我大學時期對《史記》的熱情。

 

《史記》,中國正史之首,是我當年讀大學時,指導教授的專長之一,因此當初曾經跟著教授學習到不少《史記》的知識。不過,當年剛上大學,總覺得古書中很多資料應該是錯的,所以讀起古書,心中總是抱著「懷疑」的態度去讀。每每無法提出解釋時,總會告訴自己:一定是司馬遷寫錯了!一定是司馬遷在亂寫!

 

由於《史記》中有不少對話,而司馬遷應該不可能當場看到或聽到,所以對於《史記》的記載,我總認為司馬遷只是希望能突顯人物個性,而虛構出部分的內容。

 

然而,這次聽了呂教授的演講,我卻有了全新的感受。因為司馬遷是「太史令」,有權力看到全天下典籍的少數人,因此他一定有看過很多今日已經遺失的典籍,況且司馬遷的爸爸曾經讓他走遍大江南北去考察,因此他一定也有聽過很多當地遺老的口述,所以他用生命所完成的《史紀》,怎能因為我們今日無法提出合理解釋,而認為是假的呢?也許有一天,我們挖掘到更多史料時,就可以證明《史記》的紀錄是正確的吧!

 

而聽著呂教授的演講時,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點在於:歷史是用來學習「思辯」的,而不是用來「背誦」。這一點與我的教學終極目標一致,更讓我覺得好像找到知音一樣的感動。

 

曾經有一年,我們幾個歷史老師在討論如何講授某一單元的歷史,當時大夥挑到的單元是明太祖朱元璋。因此每個老師一一解說如何講授這一課,包括介紹朱元璋的功過、影響等等。最後輪到我時,我表情尷尬的看著主持人,因為我的教法與眾人不盡相同,但主持人仍叫我說說看,供大伙參考也無妨。

 

記得那時我拿出了一張準備好的年表,然後告訴在場的所有歷史老師:

我會介紹朱元璋的生平,西元幾年朱元璋幾歲,因為遇到什麼事情,而做了什麼決定。然後要孩子想想,如果他們是朱元璋,面對同樣的背景,會做出那種決定呢?這樣的教法一來是要讓孩子了解前因後果,二來是希望他們能從中學習古人的智慧。

 

當時,其他歷史老師都覺得我的說法很另類,好在有資深老師發言認同我的教法下,讓我才不至於覺得尷尬。

 

其實到現在,雖然已經教了這麼多年的歷史了,還是覺得自己不斷在調整教學方法中,希望有朝一日能尋覓到最適合的教學方式。

 

言歸正傳,五月一口氣聽完將近50段的演講,讓我內心激動不已。曾經最熱愛的《三國》與《史記》,都因為工作而漸漸遺忘,真是可惜。偶爾還是要找機會點燃一下熱情才是。

arrow
arrow

    dragonloveviv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