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看完了傳說中的大作《春風化雨》。

看著羅比威廉斯所扮演的新穎老師,鼓勵學生及時行樂,追求自己所愛,而導致被家長壓迫的某位學生,因為無法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:演戲,被迫一定要去讀醫學院,而選擇自殺。同樣的劇情,好像也在另一部探討教育的電影《三個傻瓜》中出現。

先說個題外話,孔子說: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」但其實有一種人更討厭,那就是「己所欲,施於人」的人。把自己喜歡的事物、夢想,強迫灌輸在自己的小孩身上,這種父母更不可取。所以孔子的話應該再補充一點:「己所欲,勿施於人」才會更完整。

言歸正傳,這兩部電影不同的地方是:《三個傻瓜》裡的主角是充滿創意的學生,最終扭轉了老師對教育的看法。而《春風化雨》中,充滿創意的老師卻不敵行政體系,而被迫去職。

如果把上一段內容推理成:學生可以改變老師,老師改變不了行政體系。那就錯得離譜了。

因為以時間來看,1989年的《春風化雨》跟2009年的《三個傻瓜》兩者拍攝的時間差了20年。這二十年來,冷戰結束了、台灣都政黨輪替好幾次了、網際網路發達了,個人意志也越來越抬頭了!所以《三個傻瓜》的結局才會看似比較溫馨,而《春風化雨》的結局才會令人不捨。

就像前面某篇文章所說的,我們很難跳脫時代的框架。畢竟在1989年那個時代裡,新穎的老師應該是很難被接受的。而現在如果遇到像《三個傻瓜》裡面的主角這樣的小孩,雖然還是很頭疼,但應該也會認為這小孩絕對是個很棒的人才。而現在如果有位像《春風化雨》裡面那樣的新穎老師,連我都很想去上上他的課。

教書十餘年裡,我也遇過很優異的小孩,甚至還遇過小四就跳級小五、國一就跟著學國三數學的小孩,當然也遇過怎麼教就是都學不會的學生。

我們無法否認每個人天生的資質是有所差別的,但老師的職責就是讓每個孩子都有一樣的機會去學習,學多學少就看學生的努力。

但還是得幫傳統的老師們說說話,其實每種學生都有一種最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,沒有那一種教法是什麼學生都可以通用的,最符合什麼學生都通用的,其實是傳統的講授方式,所以這種方式才會歷久不衰。新穎的教法有它的優點,但是否適合各種學生,就有待時間來考驗。就像是用投影片跟寫板書,其實各有優缺點一樣,適合的學生也不一樣,不過板書教法雖然較傳統,但也是大部分學生比較能接受的。

相信從事教育工作者的人都希望能有更新穎、更不一樣的教法,讓學生更容易學會。

但是,學習本身本來就不容易,如果學生總是不花腦筋,其實什麼方法也沒用。

所以,學習重要的還是自己!

arrow
arrow

    dragonloveviv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