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看到中國大陸拍了一部電影:《軒轅大帝》,由於前陣子才寫過關於黃帝的小說,所以就很高興地看完了那部電影。

 

黃帝,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。但說白話一點,其實他就是個原始人。原始人中的領導者該有什麼特質,無論電影還是我的小說中都有強調一點,那就是「對大自然的熟悉」。

 

由於黃帝在神農氏之後,因此應該已經進入到農業階段,所以黃帝一定是新石器時代的人,這點應該是無庸置疑的。但其實根據人類學家的說法:農業的辛苦程度其實是比打獵更甚的。畢竟經過了春耕、夏耘,才能秋收、冬藏,而打獵能獲取到食物的效率,絕對是比農業更快。因此電影中,黃帝會去打獵,也會耕作,是滿符合歷史的進程的。

 

提到黃帝,就會想到與他對決的蚩尤,而劇中的蚩尤則是一位靠蠻力四處掠奪的人,最終降伏在黃帝底下,過程中沒有出現《史記》所記載的指南車,較為可惜,但蚩尤投降後,離開中原,遠赴外地,最後由蚩尤的子女進貢一頭「耕牛」作為結束,倒是令人有點訝異。

 

為此查了查資料,才發現有不少地方都有蚩尤崇拜,甚至據說秦始皇帝等都把蚩尤譽為中國戰神呢!

 

畢竟那個時代的資料殘缺,甚至沒有留下文獻紀載,只能口耳相傳,當然就會出現很多種說法。至於司馬遷在焚書後,利用職務之便,在漢帝國的金櫃石室內看到什麼資料下而寫出《史記》,真實度雖然比較高,但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確,所以其他說法也可以提供參考。

 

而劇中令人比較傻眼的應該是黃帝利用火烤後的泥土,做出能抵禦猛獸外敵的一面「牆」,而為什麼取名叫「牆」?是因為這面牆很「強」,可以抵禦任何攻擊,這種取諧音的方式還挺牽強的,畢竟那個時代的發音跟我們現在一樣嗎?完諧音的梗,如果拿到史前時代,好像不太妥當。

 

至於劇中的特效,雖不完美,但還可以接受,只是看到猛獸,乃至於各種動物都是電腦後製的,頓時有點傻眼。

 

全劇最大的敗筆,應該就是把黃帝命名為「姬地」,不是我們知道的「姬軒轅」,因此片名叫「軒轅大帝」,卻從頭到尾沒有提到為什麼叫「軒轅」?

史書上關於黃帝的名字要先從《史記》上來看,《史記》上說黃帝姓「公孫」,名「軒轅」,但也有人認為公孫這個稱呼應該是因為黃帝是「公爵」的「孫子」,而稱為「公孫」,而不是姓,黃帝應該姓「姬」跟周朝人同姓。至於「軒轅」,有人則解釋是因為黃帝住在「軒轅之丘」,而稱為「軒轅」。但總覺得這都是後人的想法,新石器時代的黃帝,真的是這樣被稱呼的嗎?

 

總之,這部《軒轅大帝》至少把黃帝善用大自然的特色凸顯出來,至於其他地方,雖不完美,但還可以接受,推薦給喜歡看黃帝故事的人!

arrow
arrow

    dragonloveviv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